当前位置:首页>新闻 > 热点探讨 > 正文
风靡一时的“笔友”换新而来 互寄风吹来暖暖的爱
2022-09-15 12:51:46 | 来源:北京晚报 | 打印 | 收藏
缩小 放大

 上世纪曾经风靡一时的“笔友”换新而来

  互寄风吹来暖暖的爱

  最近,社会上兴起一股“互寄风”——互不相识的网友,彼此交换寄出礼物。有人互换明信片,有人互寄本地特产。陌生人社交温暖了很多人。

  故事

 

 

  天南海北的善意陪伴高三生

  家住怀柔区的小苗收到了远在山东的陌生网友寄来的“神秘大礼包”,德州扒鸡、当地牛奶……整个快递箱被塞得满满当当。在这之前,她把北京烤鸭、稻香村糕点、故宫文创等北京特色礼物寄给了对方。在深圳工作的彤彤则收到了山西网友寄来的陈醋、黄小米、平遥牛肉、古城酸奶等礼物。

  一场陌生人互寄特产的好玩事儿,让这个初秋多了些温暖。

  “互寄的乐趣在于未知和惊喜,在收到快递前,不知道会是什么东西。”小苗说,参与互寄活动很简单,只要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布一条邀请互寄的消息,与回应的网友互相约定好寄出的时间,双方同时寄出自己的心意。

  在小苗的微信中,有不少好友都是通过互寄活动认识的。

  “最开始是互送明信片,我们精心挑选好看的本地风景图片,在背面写好自己的生活故事,在发布招募帖子之后互相寄送。我现在已经收到了100多张来自不同地区的明信片。”小苗说,大家会在明信片里分享烦恼的事,不自觉地把陌生人当作倾诉对象。

  故事

  网络互寄降低了与人交往的压力

  以前,互不相识的两个人会结成笔友,靠信纸上的文字交流各自的生活感悟。如今,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又有了从线上延伸到线下的交友新形式。

  在网络平台搜索“互寄”这一关键词,会发现大家“互寄”的礼物种类繁多:一些手工爱好者会互寄好看的胶带、贴纸、本子,有时也互相交换自制的手工作品;一些网友选择交换闲置物品,比如服装、发卡、蝴蝶领结、游戏卡带;也有人选择分享家乡美食,精心挑选最能代表本地特色的美食寄出。

  除了没有任何关系的陌生网友之间会互寄礼物,还有一些人是基于共同的圈子来分享彼此的生活。

  “因为都喜欢同一个偶像组合,我们成立了一个社群,互相赠送自己制作的画册、钥匙扣、Q版形象玩偶等。”李昌为了给网友做礼物,制作了一个玩偶送给网友。

  李昌说,互寄活动在年轻人之间挺火的,既保留了神秘感,也降低了与人交往时的压力。在鞋圈、娃圈、手办圈、汉服圈等都有这样的互寄活动。

  提醒

  杜绝纠纷遵守法律

  虽然在互寄活动中,很多人收获了惊喜,但也有失望的时候。“与陌生人之间互寄礼物,仅仅靠口头约定,其实有点理想化了。”小苗曾经给一位想吃烤鸭的网友寄了一大箱,她特意搜罗了市场上各种牌子的真空包装烤鸭,加上快递费总共花了600多元。但对方寄来的只有两包牛肉干和一小包奶片。再联系时,对方已经把小苗删除了。小苗说:“倒也不是心疼钱,就是感觉自己的心意被辜负了。”

  由于互寄双方的信息不透明,从寄出快递的那一刻,就充满了不确定性。除了可能带来的纠纷,互寄活动如果涉及食品类或高价值物品,还可能触犯法律。

  国浩律师(北京)事务所律师许奔表示,如果互寄明信片、手账等低价值、非食品类实物,法律关系比较简单,不会发生太大争议。但是如果邮寄的是食品类或高价值的物品,就有可能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比如互寄食品若是小作坊、个人生产,很难确保生产、邮寄过程中的卫生条件,如果食用后导致中毒、过敏等意外事件,维权难度大,对双方都会造成困扰。此外,互寄需要提供个人信息,如姓名、地址、电话等,存在个人隐私泄露风险。如果收到物品不满意的一方将对方个人信息公开在网上并进行负面评价,还有可能侵害他人名誉权。如果寄出物品的金额较大,在3000元或以上,恶意不寄送礼物的一方可能会构成刑事犯罪,邮寄一方有权要求对方进行返还。(本报记者 王可心)

免责声明:
本页面呈现之信息,如无特别注明的,均来源于互联网,中商财经投资网呈现这些内容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证实其真实性。如中商财经投资网呈现的稿件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版权说明:
凡来源标注为“中商财经投资网”的本网稿件,转载时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

热点探讨图文

  • <晕眩耳鸣专栏>漱口时眩晕?50岁女性的罕见病症与治疗

    <晕眩耳鸣专栏>漱口时眩

  • <晕眩耳鸣专栏>心跳声在耳边响?就医发现过敏性心律不整并发耳鸣

    <晕眩耳鸣专栏>心跳声在

  • 信息化时代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何新语义?

    信息化时代 “老吾老以

  • 杭州灵隐寺光泉法师:“九”久为功 慈孝为引 践行佛教中国化

    杭州灵隐寺光泉法师:“